当前位置:首页 > 兴趣爱好 > DIY手工艺 > 正文

动手实践(动手实践的名言)

123 发布:2024-10-26 01:40 49


  

  本文在“陪伴成长筑梦未来暨‘我的教育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摘要: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否具有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决定了幼儿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以及今后在竞争中的成败。

  陶行知很早就提出:“解放幼儿的双手,还幼儿一双自由的手。”

  常言道:会玩的幼儿更聪明,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直接相关。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到大脑传到手。

  动手是动脑的外因,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幼儿在玩玩做做中智力便得到了开发。

  因此,教师交给幼儿一些方法、技能后,应再指导幼儿反复练习,不断动手实践,这样幼儿既参加了最简单的劳动锻炼,又发展了动手实践能力,还为幼儿将来走向社会做了准备。

  让幼儿再动手实践中感知,可以充分发挥幼儿潜能,让幼儿通过自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科学知识,进而促使幼儿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

  关键词:解放、动手操作、反复练习、感知

  

  一、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能鼓励幼儿大胆质疑,产生探究兴趣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提出疑问正是活动的开始。幼儿有了疑问才会有学习探究的兴趣,才能产生想要寻求答案的愿望。幼儿生性好问,因为他们对这个物质世界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蚂蚁要住在土里?” “天上的云为什么会变黑?”在以往,这些问题常被成人一笑置之,或回答:“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了。”但在动手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允许并鼓励幼儿发问,还会为幼儿创设发挥想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环境。

  (二)能让幼儿亲历探究发现过程,获取科学知识

  动手实践的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的运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从而不断的发现问题;使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够多方面的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

  (三)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经典案例:这堂课的题目叫“蚯蚓”

  上课了,老师拿来一盒蚯蚓,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研究蚯蚓,请孩子们自己上来,每人拿一条蚯蚓。”

  孩子们都用一张纸,想把蚯蚓轻轻的托回来,但是,不听话的蚯蚓纷纷从孩子们的手中逃脱,有的爬到墙角、有的溜到椅子下面。于是教室里来了一个“全场大搜捕”。

  这时,来参观的老师说:“这叫什么课,乱成了这样”?

  老师从容的说:“如果上的是关于蚯蚓的课,孩子们连捉蚯蚓都没有学会,那还叫什么自然课呢?”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终于将调皮的蚯蚓一个个捉拿归案,课继续进行。老师说:“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手中的蚯蚓,有什么特点?”

  一个孩子说:“他没有腿,可是会爬。”

  老师说:“对!”

  另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他是在蠕动。”

  老师说:“对,你说得更准确。”

  又有孩子说:“老师,我发现蚯蚓是有许多环组成的。”

  老师说:“好,你观察的仔细。”

  又有一个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到嘴里尝了尝,发现它是咸的。”

  老师高兴的说:“你很勇敢,亲自尝了尝,我不如你!”

  又有一个孩子大声的说:“老师,我把蚯蚓拴在绳子上,然后吞了下去,之后,再把它拉了出来,发现他还活着,说明它的生命力非常强。”

  这时,老师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神情严肃地说:“呵,你真了不起,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真是为你而感到骄傲。”

  案例分析:

  儿童科学教育并不是将近现代形态的成人科学传授给儿童,而是以儿童为本位,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夸美纽斯“直观性教学”原则和杜威的“做中学”,正如夸美纽斯说的那样“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他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只有这样学习才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学的知识才容易理解和巩固。

  而且,本节课也符合前面我所提到的当前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幼儿园课程特点。对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学前儿童是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习的。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官来认识环境中的事物,即用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耳朵听到声音、舌头尝到味道、鼻子嗅到气味、皮肤感到温度和质地等,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幼儿只有通过感管确切地接触到事物,并操作他们,才会比较容易理解。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一直遵循幼儿做中学,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自由探索。在操作中总结并学习。在后来的教学中,孩子们逐渐形成了这种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只需老师指导就行,不用死板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二、反思拓展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幼儿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让幼儿自己学会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在上面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动手实践,了解蚯蚓的特征时,就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在问题的提出上,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符合幼儿兴趣,并具有拓展知识的实际价值的,因而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探索,并从中获得科学的认识。

  其次,教师要慎重对待幼儿的猜想过程。在上面的案例中,猜想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与后面的“做”有很大的关系,正是通过猜想和交流激起了幼儿用实验去验证的愿望。

  然而,这里的“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而是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和认识对所提出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和解决方法的一种预计和先期思考,能够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意识和能力。

  最后,教师正确把握了指导的尺度。在上面的案例中,幼儿围绕活动主题,带着问题对蚯蚓进行探究,在操作中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以获得直接经验和体验。这是一个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具价值,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节肢动物的特征,也学会了探索的方法。

  教师在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个体水平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生活及各类教育活动之中,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环境,努力挖掘多方面教育因素,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对幼儿进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权力,理解和重视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我们作为教师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让自己心灵手巧,进而探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多种途径,使孩子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未来合格人才。

编辑整理|海思雨

征文作者|牛敏

0
收藏0
标签: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小宅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xiaozhaimao.com/post/1234.html


分享到

温馨提示

下载成功了么?或者链接失效了?

联系我们反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