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力工具 > 时间管理 > 正文

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文案)

123 发布:2024-10-27 23:15 62


  如果完全陷入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能对工作漫不经心,甚至敷衍塞责。如果缺乏丰富多样的专业生活,教师在日复一日的职业劳作中就会走向思想贫乏,滋生职业倦怠,其职业人生也注定是暗淡的。具有进取精神的教师应该善于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取智慧,超越现实功利的羁绊,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坦诚的姿态融入专业共同体,提升专业生活的境界。

  反思日常生活,增进教育学理解

  每一位教师都身处社会关系之中,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而存在。教师职业要求我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对现实的观察。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实践的丰厚土壤,让我们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滋养我们的教育智慧。教师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淀中不断增进教学感悟和提升教学认识的。

  首先,珍重家庭教育实践。事实上,具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应该能意识到自身日常生活经验对于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意义;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也常常会对日常生活保持教育学的敏感。对每一位教师而言,家庭生活又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是我们职业生活和专业生活的关键支点。照看、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家庭活动则是教师日常生活经验的重要内容,是值得珍惜和开掘的教育学资源,“我们日常与孩子们的相处,我们的实践活动,是对教育学进行反思乃至形成教育理论的起点”。我们应该明确意识到,在家庭中与孩子的交往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是增进自身教育学理解的重要途径。

  其次,开展反思性写作。当然,很多教师拥有丰富的日常生活经历,但未必能将其内化为真正的教育学认识,没有孕育出应有的教育智慧,这常常是因为我们对日常生活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持续的反思。在马克斯·范梅南看来,对日常生活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经常对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解释性的理解与反思,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写作在教师的专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愿意或不习惯于开展书面写作的教师不可能享有真正的专业生活。通过日常的回忆与写作,我们可以把自身的日常生活转化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把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抽象化,把日常零碎的教育感悟变成系统化的书面文本。如此,“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就变得实实在在,有形有体,成为‘融入血液的记忆’”。通过持续的思考和写作,我们的教学也就具有了“反思性”特征,专业生活也会因此充满意义。

  协调人际关系,平衡日常生活与职业生活

  必须承认,日常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既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面,又存在彼此矛盾与冲突的一面。如果能合理地协调日常生活与职业生活,在一个多变的社会环境里进行理性的平衡和调和,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阻力,凝聚工作动力,激励我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生活中。

  首先,优化人际环境。平衡职业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比较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主动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校长等)。在职业生活中,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情绪,妨碍我们对教学的投入;而赢得家长、同事以及学校领导的支持,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动力和援助,有益于推进教学的变革。国外也有研究者证实,“有信赖关系,会使你的投入有翻倍收益的同时付出额外的努力;没有一种信赖关系,人最多只是去做与自己的薪水相应的工作”。教学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区别于那些纯粹依据工作量来支付报酬的职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投入主要不是依据所得的薪水,而取决于是否有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工作环境

  其次,履行家庭义务。家庭是一个小的社会,家庭关系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个人工作。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心境,给专业生活增添负能量。国外研究证实,家庭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人在工作中也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家庭生活比较和谐的人,往往也会领导得比较好。教师在职业工作中耗费一些精力是必要的,在专业领域中花费更多时间也是必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家庭生活的质量甚至滋生家庭矛盾与冲突为代价,更不应该以抛弃自己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和放弃对孩子教育责任为代价。抚养孩子是每一位教师最重要的家庭生活之一,也是提升职业生活和优化专业生活的重要支点。因为抚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项教育行动,是在家庭中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明智的教师不会为了工作而遗忘了家庭,不会使家庭生活与职业生活成为此消彼长的敌对关系,而应该“结束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战争”,真正实现两者的互相汇通、互相促进,在互补共赢中圆满其职业生活,优化其专业人生。

  确实,有一些特殊行业的人员或对某项工作极为痴迷的人,他们常常忙碌或沉湎于自己的事业中,无暇顾及或遗忘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但是,作为以育人为业的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应该有常人的家庭生活。一位教师即使事业再辉煌,专业成就再显著,倘若很难与家人和睦相处,甚至从来不曾珍惜自己的家庭生活,不愿意履行自己作为父母应尽的教育责任,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他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人格不健全的教师不可能有平和、积极的职业心态,不可能有融洽、健康和幸福的职业生活。

  融入专业共同体,实现“同僚性”合作

  教学是需要教师之间充分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工作,也是需要教师彼此交流、启迪砥砺才能不断优化的事业。同伴之间的分享与交流、模仿与学习、合作与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融入专业共同体。在公共性的学校场域中,共通的教学经验、相似的教学生活和相同的职业发展诉求,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教师之间实现合作与互相学习的最好途径就是融入专业学习共同体。当今时代,创建融洽、密切的学习共同体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学校改革的重要举措。

  专业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教师走出封闭的文化,消除孤立主义的生存方式,以宽广的胸襟坦然地面对同事,以阳光的心态开放自己的课堂,“打破封闭的教室之门”——既要允许其他教师走进自己的课堂,也积极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事实证明,倘若关起门来教书,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观摩或被观摩,不习惯于与同事开展专业上的交流,教师就很难实现专业上的快速成长。佐藤学通过研究大量案例,也发现了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初任教师要成为“教学专家”,至少需要开展百次以上的课堂观摩和课例研究。在他看来,面向全校讲授公开课,以供同事观摩和交流,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可以想到,如果我们总是与同事保持距离,不愿意在教学上进行交流,我们就会失去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提升的机会。况且,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公共性的社会机构,不是可以封闭起来的私密机关;课堂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私有化的自由领地,不是教师可以任意妄为的独立王国。因而,我们没有理由将自己的课堂封闭起来。

  其次,实现“同僚性”合作。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教师并不善于向同行学习,“文人相轻”现象普遍存在,彼此之间很难形成真诚、友善的“同僚性”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佐藤学在实验学校的做法对我们有一定启发。他要求全体教师(校长也不例外)每年最少有一次的全校公开课,彼此公开自己的课堂,开展课例研究;而且,为了塑造新型合作关系,还需要改变执教者与观摩者之间“观摩与被观摩”的单向关系。

  在我国传统教研模式中,观摩者常常处于旁观者的角色,对执教者进行“围观”“教导”,不断提出“英明”建议和策略,有时甚至吹毛求疵,而执教者面对压力和批评,则毫无防备,常常无所适从,备受煎熬。应该承认,这种“围观与被围观”“教导与被教导”“批评与被批评”的不平等关系也是当下很多中小学教师内心抵触和拒绝公开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学校文化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平等、谦和的学习者身份出场,与同事开展研讨时,不要对他人进行指责、批评或指导,而应该基于特定的教学情境,着重思考自己的教学问题,从别人的教学中汲取经验,在彼此信赖、互助和友善的合作中开展深入、坦诚的交流,最终提升和优化自己的教学生活。

来源:中昊教科院南京分院

0
收藏0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小宅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xiaozhaimao.com/post/1756.html


分享到

温馨提示

下载成功了么?或者链接失效了?

联系我们反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