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发布:2024-10-28 08:45 47
海油钻探
小编有位新加坡的朋友曾长期供职于Transocean,Tranocean一直被业界成为钻机博物馆,见证着海洋石油的钻探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就花3分钟时间,捡起一张海工知识小卡片——海洋石油钻探小历史。
0 1
你见过木结构钻塔吗?
人类最早的海上石油开采活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开始,当时美国的一些油公司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附件海域采用木质结构钻塔进行钻井。20世纪30年代,德士古(Texaco)和壳牌(Shell)石油公司开始部署可移动的驳船在南路易斯安那州湿地进行钻探。1937年,两个独立的公司,Pure Oil(后被优尼科/雪佛龙公司吞并)和Superior Oil(后被埃克森吞并)通过布朗路特(Brown Root)公司联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独立钢结构的钻井平台。1947科麦琪公司在墨西哥湾距离路易斯安娜海岸70公里的海上打了第一口井,井位水深20英尺,这一事件标志着当代海洋油气工业的开端,到1949年,在美国墨西哥湾已经开发了11个油气田,共计44口勘探井。
1954年,海洋钻探公司(ODECO)建造了第一座坐底式可移动钻井驳船(SubmersibleDrilling Barge)可以在30英尺的浅水中作业,同年第一座可移动自升式钻井平台(Jack-Up)TODCO No.51诞生(TODCO为越洋钻井公司的前身),首次将作业水深能力超过100英尺。在整个50年代,所谓”深水“的界定仅为60英尺。
第一座自升式平台“TODCO Rig 51”
0 2
19世纪60年代的深水标准是1000尺
1962年8月,壳牌石油宣布其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浮动式钻井平台 ——碧水1号(Blue Water 1)半潜式平台,此平台可以在300尺的水深作业。浮动式平台的发明为海洋深水钻探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浮动式平台获得的进一步的发展,1963年第一艘钻井船(Drillship)诞生——Discoverer I,至60年代末,平台的工作水深已经达到1000尺,“深水”的定义再一次被改写,而且平台的作业环境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作业条件较恶劣的英国北海的钻探在此期间也开展的如火如荼。60年代的浮动式平台也被后来称为第一代钻井平台。
60年代末期也见证了第一次严重的井喷事故造成的海洋污染事件,1969年1月28日联合石油公司(Union Oil Company)的A-21生产平台发生井喷,造成大约8-10万桶原油泻入墨西哥湾,大约800平方公里的海域受到油污污染。此次事故也是BP2010年墨西哥湾“马孔多”油井喷漏油事故发生前最为严重的一次人为灾害。业界在此事故之后也做了很多的改进,包括船级社及API增加了很多针对性的规定,如今每年一度的OTC(OffshoreTechnology Conference)也由此产生,从1969年的第一届一直延续至今。
70年代迎来了浮动式平台的第一个建造高峰期,其中很多当时建造的平台一直到今天还在世界各地作业着。70年代初期建造的平台被后人归类于第二代浮动式平台,其作业水深大概局限于1500英尺之内。在此阶段,平台相关的钻井设备和技术也获得了大的发展,其中动态定位系统(DynamicPositioning或DP)已经开始初步应用到浮动式平台上,第一艘动态定位的钻井船Sedco445于1971年建成,并于1972在文莱设下了当时最深的钻井水深记录——1300英尺。但动态定位技术当时还未成熟,没有被大规模应用,直至90年代末才被广泛应用到第五代超深水钻井平台上。
第三和第四代钻井平台在80年代的初期和末期出现,作业水深也增至3,000~ 5,000 英尺,同时平台的设备和性能也有很多的进步。需要提及的是自升式平台在80年代初期也迎来了其建造的高峰期,目前市场上大概50%的作业平台均在此阶段建造。
深水平台性能质的飞跃应属90年代末2000年初的第五代钻井平台,动态定位技术的成熟带动了平台作业水深能力增加到10,000英尺,双作业作业系统(Dual Activity)也被应用到实际作业中,浮动式平台进入第二个建造高峰期。伴随着深水平台的广泛应用,一些大型的深水油田也在此期间被发现,比如著名的“金三角”地区——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 深水平台当时市场上有实力的钻井承包商包括斯伦贝谢的Sedco Forex,其深水代表产品为“特快级”(ExpressClass)系列平台;RB公司的“探索者级”(Pathfinder Class)系列及越洋钻井公司的“企业级”(Enterprise Class)。
2000年斯伦贝谢Sedco Forex和越洋钻井合并,并在同年吞并RB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越洋钻井公司(Transocean),其全球深水钻井市场份额超过60%,而且拥有双作业作业系统等多项专利,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深水钻井界巨无霸。而就是这个巨无霸,也是BP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主角之一, “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号平台即为其RB公司在2000年建造的资产。
”特快级”半潜平台(SedcoExpress)
“探索者级”钻井船(Deepwater Discovery)
“企业级”钻井船 (Deepwater Enterprise)
0 3
SeaDrill的迅速崛起
大概从2007起年至今天在建的深水平台被归类为第六代平台,作业水深也达到12,000英尺,平台上钻井设备性能更加完善。我国的第一座深水半潜“海洋石油981”也当属此类平台。引导这次平台换代更新的弄潮儿并非传统的钻井承包商,而且一些业界新秀,它们通过大胆的投资并采用最新的技术,使平台的性能更进一步,Seadrill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固步自封的老牌钻井公司由起初的冷眼旁观,到后来也不得不被迫转型,更新资产。值得一提的是浅水的自升平台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一大批老旧平台退役,又是业界的新秀们,抓住机会建造了一大批新的自升平台。新的自升在效率及安全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提高,作业水深也照传统的300尺增加到400尺。目前大约一半的30-40年龄的老旧自升平台已经被替代,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还会有大批上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平台陆续退出市场。
截至今天,全球最深的作业水深是10,411英尺(3,174米),此记录也是由越洋钻井公司Dhirubhai DeepwaterKG12013年七月在印度洋创造的。更深,更安全高效是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发展方向,近些年绝大多数的油藏发现来自于深水领域,这也带动了钻井平台及相关设备的不断向前发展。
越洋钻井公司Dhirubhai Deepwater KG1,2013年7月在印度东海岸创造10,411英尺(3,174米)水深作业记录,作业者为印度国家石油(ONGC)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海洋石油俱乐部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小宅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